化肥称作是粮食的粮食,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,中国化肥产业曾强力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,但长期的过量施肥,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,又给环境造成了污染,给土壤带来了负担,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。
近日,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董事长刘兴旭应CCTV《对话品牌》栏目之约,和著名记者董倩一起走进《对话品牌》栏目,共同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、化肥行业转型升级等新时代背景下,未来化肥行业的路在何方。
《世纪峥嵘 创新进取》
精彩访问请点击视频观看↓
肥料的未来是什么?
董倩:我想先问您一个这样的问题,就是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讲,吃的东西,不管粮食还是蔬菜,都要求是绿色的、环保的、安全的、最好是不施化肥的,而且现在有了这种意识和追求的消费者是越来越多。如果从这个角度,您觉得作为一个最大的化肥企业,您未来的路是越走越宽,还是越走越窄?
刘兴旭:肯定是越走越宽,目前社会上可能对我们的化肥有一点误解,化肥在助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可以说没有化肥就没有现在的农业,就没有百姓的丰衣足食。
有机肥的确对于土壤改良有一定的效果,这是不可否认的,但有机肥是无法完全取代无机肥的,它可以作为一个有益的补充。如果把无机肥和有机肥结合在一起,既能够减少施肥数量,又能增加作物产量、改善作物的品质,又能有利于土壤修复,这才是我们行业的发展方向。
董倩:从我的角度出发,我觉得,化肥这个东西的确能解决眼下的问题,但如果从农业可持续发展、土壤修复的角度来说,化肥不是“助纣为虐”吗?
刘兴旭:不是这个概念,第一,土壤的肥力对于我们,支撑目前的粮食产量肯定是不够的,它需要氮肥、磷肥和钾肥才能满足整个农作物的生长需求。
第二,我们国家要用7%的可耕地,养活占世界21%的人口,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,化肥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不会改变。第三,我们所讲的这个“肥上加肥”呢,也就是把化肥的利用率更进一步地提高。氮肥高效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,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5%,如何最大化地提高化肥利用率,减量施肥,还要保证农作物的产量提高,让广大农民少投入,多产出。
心连心能为行业做什么
董倩:这个施肥好像豆腐点卤一样,不多不少,没它不行,但是一定控制住这个量,还要保证效果,那么作为一个这么大的化肥生产商,你们是怎么做的?怎么去引领(行业发展)?
刘兴旭:应该说作为引领者,也是这几年的事情,但是我们做这个考虑是十几年以前的事情。当时我们看到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,大家都在拼价格、拼成本,这肯定是不会持久的,需要靠产品创新去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我们建立了中国氮肥工业(心连心)技术研究中心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,并与中科院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战略合作,一起来做新型高效肥料和施肥技术的研究。
目前我们已经形成“聚能网、控失、腐植酸”三大系列高效肥。我们主动和中科院的合肥物质研究所合作,共同研发了具国家专利技术的内置型控失肥,与普通尿素相比,使氮肥利用率提高了近20%,显著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。
近年来,针对不同作物、不同土壤,我们又研发推出了腐植酸尿素和复合肥,不仅有效改良土壤,还明显提高、改善了作物品质,结果表明:在减量20%施肥的情况下,含有腐植酸尿素仍可让玉米、小麦、棉花等农作物平均增产10%左右。
为了帮助农民科学施肥,我们已经在全国陆续建设了200个高效农业服务中心,今后每年新增100个,通过稳步推进,并探索实施“智能配肥站+化验室+大农户数据平台”的服务模式,为农民免费测土化验,精准施肥、种植指导,通过对当地土壤和作物的深入研究,为农户提供精准服务。
心连心的使命与未来
董倩:作为一个化肥生产商,我会很简单的这么想,就是考虑销量就是了,为什么还要想长远呢。比如要改良土壤、提高农作物的口感,为什么要考虑这些问题呢?
刘兴旭:这是我们的责任啊,作为企业肯定要有这种社会责任,你不考虑农民的长远的利益,怎么把企业做长久呢?我们的目标就是做一个长久的企业,我们的企业愿景就是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受尊重的化肥企业集团。
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现化肥负增长,我们大力推广能够减少施肥,又保证作物增产、提升作物品质和有利于土壤修复的肥料,是一件利国利民,利他利己的好事。
董倩:你们企业已经做得足够大了,接下来还会怎么做,目标是什么?
刘兴旭:过去的50年,我们专注化肥主业,今后50年,我们仍坚持“以肥为主”的发展战略,把主要精力放在化肥上。
未来,我们将做好“三大基地”,充分利用我们既有尿素,又有复合肥的优势。按照基地化的模式,尿素基地带动复合肥基地,复合肥基地带动配肥中心,配肥中心带动服务中心,并通过大数据中心和客服中心,建立系统的农化服务体系,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,让广大农民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,为氮肥行业、为中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。